首页>行业视点

释放中国电影再出发信号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发布日期:2020-08-04

露天放映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新举措,在黄浦、静安、松江、浦东、普陀5个区的七大商圈,以及浦东36个街道社区登场,为市民奉上夏夜消暑的光影大餐。

“我们坚持下来了。特别是在7月20日电影院复工后,7月25日我们办这个节,这是为行业的复工复产做一个暖场,给大家信心、给大家力量。”正如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所说,8月2日闭幕的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全世界释放了中国电影行业安全复工、迈出新步伐的信号。

9天中,展映中外电影322部,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电影占232部,在29家电影院共放映1146场,观众14.75万人次。9天中,中外电影人线上线下探讨、交流,展开头脑风暴。

“特殊”电影节难挡热情

“久违的电影,回来了!”“说有露天电影看,我们太高兴了,就在等着这一天。”

本届电影节期间,时常听到影迷表达的感慨和欣喜。电影节开票日,影院展映电影票在两小时内售罄,工作人员迅速寻找海内外片方争取授权加场,80多个加场的电影票也被秒抢。

露天放映是今年电影节的创新举措。尽管实行严格的防控措施,如座位不得超过100个,须间隔1米以上,却依旧挡不住百姓观影的热情。据统计,露天放映共放映影片50部、147场,13570人次前来观影。

同样,疫情也没能挡住中外电影人的脚步。本届电影节首次贯通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和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以国际影视云市场的方式实行全线上举办,产生了意外的效果。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和上海电视节电视市场参展商共580家。今年,国际影视云市场的征集虽然公布得较晚,但马上在全球影视行业激起热烈反响,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就有超过700家展商申报参展,其中,海外展商首次突破五成,且覆盖五大洲。

中外影人表达奋起心声

尽管疫情给全球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打击,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线下线上方式进行的金爵电影论坛、电影学堂等场合,国内外电影人吐露心声、提出建议、阐述观点、交流创意,氛围依然热烈。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发言,以不畏困难、面向未来的心声表达,让本届电影节散发着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菲律宾著名导演拉夫·迪亚兹对在线聆听的中国同行们说:“想抗击疫情吗?那就去拍电影吧。”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通过视频连线说:“今年对于每个电影人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象征着希望。”

“我们没有浪费时间,用3个月完成了上影‘十四五’发展规划。电影节期间,发布25部影视作品项目,其中有12部是故事片。”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介绍,为应对疫情,今年3月上影集团发起成立10亿元纾困基金,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上影节不但是一个节日,也让我们相互鼓励、坚定信心。”著名导演贾樟柯认为,上影节成为疫情暴发以来第一个恢复举办的国际认证A类电影节,反映了中国电影人身上的韧劲和行业精神。

“放大招”助行业纾困

一系列新政策、新项目、新计划在电影节平台上出台、亮相,助力行业提振发展信心。

上海市松江区今年公布了力度更强、范围更大的2.0版本扶持新政,包括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点,尝试建立“完片担保”模式,为投资人和制片商提供金融服务保障;运用大数据、多维度监测等手段,建立影视产业竞争力指数发布体系,提升影视企业科学量化决策水平等,被行业人士普遍称为“助力行业纾困的‘王牌级’大招”。

浦东新区则充分发挥国际度假区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启动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面向海内外吸引影视机构落户。浦东新区还发布了“2020版”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其中,不但有对应“一带一路”主题设立的“机构落户资助”,还有鼓励中外合作的“本地化摄制补贴”,以及推动创作的“作品创制研发”奖励,助力影视作品走出去的影视宣发及交流补贴等。当场就有16家“一带一路”意向合作企业和度假区重点企业签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