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深耕细耘水出版 大力弘扬水文化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日期:2023-11-20

习近平总书记对水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对保护传承利用弘扬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红旗渠精神等提出明确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水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需要全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大力的组织、动员和部署,更需要具体运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方式持续予以推进和落实,其中深耕水出版、做优做强传统水出版与现代水出版尤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深刻认识水出版对于弘扬水文化的重要意义

从出版业在全社会的作用和地位看,出版业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成果、繁荣状态和传播影响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完整、协调程度和实现路径,关系到新发展格局构建和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引领、文化保障和力量凝聚,关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水平,以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展和成效。从出版业的制造成果——书籍本身来看,书籍在人类科技进步和人类文化文明连绵发展、持续传承中,既是记录者、见证者、保存者,又是启发者、保障者和促进者。书籍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居功至伟、无可替代。从水出版领域的内容对象和具体情形来看,水出版作为我国出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其所呈现出的出版内容、出版质量、出版成果以及出版形式等,不仅时空关系宏大复杂,涉及范围广泛深刻,而且与人民生活、社会生产与自然生态等密切相关。水出版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既关系到涉水领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保障,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科学认知,同时还关系到中国水出版、水文化成果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因此,保护传承利用弘扬水文化,必然要深耕水出版,切实做好面向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的一系列水出版工作。

大力推进传统水文化的保护传承

于利用弘扬中强化水出版工作。水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水事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人们在用水、治水、管水、赏水、亲水等方面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思考人与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传统水文化是水文化在历史向度上的表现。从物质形态看,包括古代修建的防洪工程、农业灌溉和排水系统,开凿的人工运河和构筑的城市供水、排水系统等,它们为古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从非物质形态的角度看,包括制度形态的水文化,表现在治水历史、制度变迁及民情民俗、风俗习惯等社会活动中。从精神形态看,水文化表现为以水为题材的各种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绘画摄影、科学著述等。传统水文化是一个文化集合体,是中国人民治水历史的沉淀,劳动人民在治水实践中把江河湖海纳入精神观照和审美实践的范围中,启示、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水利典籍是一种重要的水文化形态和水文化成果。我们对于古代水利工程、重大水事活动以及大量的水旱灾害、江河与环境变迁等,在缺乏实际物质环境的条件下,大都是通过查找涉水历史典籍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水利典籍从其存在的物质形态上来看,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但从其承载的多方面内容来看,水利典籍又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古代水利典籍融汇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特征。中国水利史源远流长,水文化典籍众多,系统梳理我国治水文化的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展示、传承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加强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水利部门近年来相继组织实施《中国水利史典》《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等重大出版工程,这本身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水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传承利用弘扬的现实作为和积极行动,对于深入挖掘江河文化内涵,系统梳理凝练五千年治水文明史,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大力发展繁荣促进新时代水出版、水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突出贡献,为水文化建设提供了丰裕的物质载体、精神宝库以及实践基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中国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这一进程中,加快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从保护传承弘扬角度将水利工程与其蕴含的水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坚持规划引领,明确水文化提升目标导向,加快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与标准等政策体系,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环节融入哲学、历史、民族、建筑美学、生态环境学等文化元素,鼓励发展体现中国文化魅力的水利工程设计,推动生态景观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积极融入水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水利文化名片。

在这一进程中,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从物质层面逐渐转向精神层面,水利建设在满足保障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力繁荣发展新时代治水文化,让江河文化复兴与水利发展共济互利,成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赋予水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

当前,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深耕细耘水出版、大力弘扬水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水文化的力量。

一是切实加大重大出版选题策划。会同有关单位,加快实施黄河、长江、大运河、三峡、南水北调、灌溉工程等大典编撰工作,争取早日形成高水平出版文化成果。

二是大力加强水文化传播交流。有计划地聚焦重点主题,通过动画影视、科普书籍、学校教材、机关读本、专题节目等多种方式,推出一批水文化作品,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水利故事、治水精神,特别是要注重挖掘新时代以来水文化的传承发展,比如红旗渠精神和抗洪精神,国之重器中的全国一盘棋、舍小家为大家以及科学治水精神,脱贫攻坚中的治水为民、艰苦奉献精神。组织开展水文化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水文化育人,水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层等活动。

三是扎实推进水文化阵地建设。依托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遗产等,因地制宜打造建设一批水文化宣传场所;建立协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联动开展水文化主题宣传。加强数字赋能,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讲好中国水利故事。积极推进水利全民阅读,大力促进水利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社区、书香家庭建设。

四是积极增强水出版、水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眼于国际社会有差别的发展需要和有选择的文化需求,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大力推动中国水出版、水文化走向世界。根据传统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建设成果的传播需求,及时对中华水文化相关出版产品进行阅读文本转化、表现形态转化和传播模式转化,积极促进新媒体产品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内容融合、形式互鉴、渠道互补和传播互动。

(作者为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