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9日《江海晚报》报道,近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市区南川园路与工农南路的交会处、金融汇旁,一家崭新的“支棱报亭”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如今南通市区共有31家报刊亭,其中两家报刊亭都是一位叫周嘉培的市民与志同道合者一起打造的“支棱报亭”。
报刊亭曾经是城市最美的风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报刊亭“停了下来”,很多城市的报刊亭早就黯然退场。
那么,这个时候还去创办报刊亭,还想依靠报刊亭创业赚钱,是不是自寻死路?南通报刊亭回归城市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虽然不能发大财,但是也有生存的土壤。2021年9月,“90后”周嘉培与朋友一起“支棱”起一座报亭;如今,那间无人看守的“自助报亭”已蜕变成“支棱报亭+咖啡”,深受年轻人青睐。
南通报刊亭之所以能够重归城市,首先在于城市的包容。在全国很多城市拆除报刊亭的时候,南通市有关部门给了报刊亭“绿灯”:市场监管局给予了“流动摊贩备案”;邮局给予了“报备”;城管部门则是宽容接纳,不以违章建筑或者影响市容进行查处。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南通报刊亭不仅销售报刊,还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了“报刊+咖啡”“报刊+玩具”“报刊+鲜花”“报刊+充电”“报刊+音乐”等模式,用便民的年轻化服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既然是报刊亭,那么销售报刊当然是主业。纸媒衰落的时代还有市场吗?答案是:有。比如《江海晚报》《扬子晚报》《参考消息》《读者》《故事会》依然有销量,购买者以老年人为主。一些老年人表示:“谢谢城市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可以零买报刊的地方。”虽然说报刊销量与十几年前无法比拟,但是这种“服务小众”也并非无利可图。如今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报刊亭的经营依然有市场。报刊亭回归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