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高效科技传播体系助力公民科学素养提升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日期:2024-12-18

科技传播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能否快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而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负责任的科技传播体系,就应该从政府的高度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组建一个科技传播体系,将政府新闻管理部门、各大科技媒体组织、各类专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种教育培训组织、专业学会、科技出版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等与科技传播相关的组织机构作为核心成员,建立日常沟通联动机制,规范科技传播行动条例,促进科技传播的社会效能的发挥,实现通过科技传播促进社会发展的效应。

建立可量化的科技传播指标体系

要构建运转良好的科技传播体系,在实践层面就必须建立一套可量化的科技传播指标体系,这对于提升我国科技传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全面提升社会各界的科学素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传播者系统,是指对科技信息进行探索、整理、发布和传播的机构和人员,既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从业人员,也包括大众科技媒介及从业人员等,他们的规模和水平对于科技传播能力有重要影响。其指标应包括提供科技信息的高等院校、科技机构、企业单位、科普的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等的数量和质量,参与科技传播的科学家及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媒介中科技传播从业者的数量和比例等。

传播内容系统,是指所传送的科技信息,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研进展、科学方法、科技人物、科学精神等诸多领域。其指标应包括媒介中科技信息的数量和比例,各类科技内容的数量和比例,科技广告的数量和比例等。

传播渠道系统,是指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体系,不仅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还包括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实体场所。其指标应包括报刊开设的科技版面数量和科技内容的比例,电台和电视台设立的科技节目的数量、时间档和比例,科普图书的数量和在图书市场的比例,科普场馆的数量和使用率等。

受众系统,是指科技传播信息的接收者。受众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对科技传播的效果有根本性影响。其指标应包括受众的受教育水平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参与科技活动的数量和比例,阅读科技信息和科普著作的数量和比例,对科技信息进行互动反馈的数量和比例等。

传播效果系统,是指科技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的总和,反映了科技传播被受众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其指标应包括报刊科技内容的阅读量和阅读率,广播科技内容的收听率,电视科技栏目的收视率,互联网上科技内容的点击量和点击率,科技传播内容的关注度和持续时间,通过媒介传播推广的科技成果和专利申请及转让的数量和效率等。

传播环境系统,是指科技传播行为能够顺利进行的多种状况和条件的总和,涉及国家和社会是否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传播取得良好效果的氛围和环境。其指标应包括立法和政府机构对科技传播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数量,政府机构对于科技传播领域投入的经费,媒介参与科技活动的经费和投入科技传播的经费,还应包括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指标数据,教育体系中科技领域的课程数量,科技行业从业者的数量和比例等等。

这些系统不可分割,互相依存,形成了科技传播统一的整体。科技传播也是一个过程,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环环相扣。因此,从整体出发,确立层次化、条理化的各项微观指标,建立科技传播的多级评估指标体系,对于提高科技传播的整体效能意义重大。

塑造多方良性互动的传播模式

从根本上而言,科技传播内容制造的源头,还在于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界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科普的现象,而且在体制上缺少和科技传播相结合的机制。总体来看,科技界与媒体脱节、科研机构与大众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研究活动高度密集的中心,也是科研资源高度聚集、负责任的科技传播体系。科技传播社会功能的发挥不是自动的,它要依托于运转良好的科技传播系统,更需要从多角度对现有科技传播体系进行改进,构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负责任的科技传播体系。

要建立多方良性互动的科技传播模式,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要利用好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人都是自媒体。众多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媒体具有快速发布、广泛覆盖的优势,成为科技信息发布最快、影响最大的媒体集群,使得公众、政府、媒介、专家等多方互动交流成为可能。甚至有些媒介(如果壳、混知、酷玩实验室等微信公众号)通过互联网聚集起来的专业科技工作者群体,正在成为科技传播活动最活跃的主体,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科技传播效果,这也代表了一种良性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改善科技传播的外部环境

要实现科技传播的良性发展,还必须在机制上大力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现有资源从事科技传播活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技传播活动。这些机构和人员不仅应该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科普活动,近距离接触社会和公众,还要向公众及时传递社会关注的热点科技信息,帮助公众客观真实地认识科技信息背后的含义,承担起对科技相关事件评估的责任,引导突发科技事件造成的社会舆论。

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建立专家与媒介的良性互动交流机制尤为重要,需要形成一种制度保障。鉴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高度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点,而且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意味着科技专家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去感知公众需求,了解公众的疑问及真实想法,进而答疑解惑,启发新的议题设置;澄清误解,传播真实准确的科技信息,去积极参与科技传播的进程。

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公众对于获知科技信息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对于科技信息的了解也日趋个性化。面对这种情况,媒介也已不仅仅是科技信息传递的渠道,更是沟通专家与公众的桥梁。要想使科技知识得到有效传播,并真正提高公众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媒介和专家就必须形成良好的协作,媒介既要把专家提供的科技信息真实准确地传递给公众,同时也要将公众的疑问和需求及时反馈给专家,从而完成良性的科技传播过程。

提升科技传播者和受众的科学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原有传播者的议题设置权力随之被逐渐分散乃至失控,更多的普通传播者参与到需要一定专业性的科技传播过程中,科技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互相融合并时常发生转换,许多自媒体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各种信息开始爆炸式呈现,由于缺乏专业传播者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加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受众“过度介入”的问题,“错读”“误读”的多发性和突发性不断增加。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发挥科技传播的社会作用,必须大力提升大众媒介科技传播者和广大受众的科学素养。我国科技传播事业要向前发展,提高大众媒介科技传播者的素质至关重要。不少媒体的科技新闻从业者科学素养不高,缺乏科技常识和系统的培训,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当前科技传播的发展。要提升大众媒介科技传播者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素养,就必须改进大众媒介科技传播者的培养方法。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科技传播者还未形成职业化的队伍,许多从业者并不是学科技专业出身,而是中文或新闻专业毕业,或者是半路出家从别的行业进入科技传播领域。而科技传播与其他领域的传播相比有自身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媒介必须建立和完善科技传播职业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职业化水平。同时,应该鼓励自媒体与官方机构开展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科技信息传播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机整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在财政上对科技传播媒介环境改进进行支持,不仅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周、科技展览等科技传播活动,还要拿出资金鼓励各种形式的有益的科技传播行为,比如设立大众媒介科技传播的相关奖项和发展基金,对科技传播活动进行全方位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大对科技传播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全社会鼓励形成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实践科学的风尚和精神,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咸阳日报社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咸阳日报社记者,教育周刊编辑部主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