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媒体构建全民阅读生态的路径探索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日期:2024-06-14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举措,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重视,全社会广泛参与,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主要渠道。

基于此,电视、广播、报业等新闻媒体也一直在探索其在全民阅读生态里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本文便从不同媒介视角出发,以实例为证,分析新闻媒体在参与和构建全民阅读生态方面起到的作用,以期为新闻媒体在加强文化传播和阅读推广的时代使命方面提供新的思考。

电视:推陈出新 频频“破圈”

读书类电视节目由来已久。在其不断发展中,从演播室到自然山水间,电视媒体在推广全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

早期的读书类节目多在摄影棚内录制,以访谈、讲座的方式展开,如《子午书简》《书香北京》等,均以主持人口播、嘉宾访谈的形式对作品进行解读。后来出现场景类读书节目《一本好书》《见字如面》等,则将书籍内容视觉化、剧场化,使观众更容易进入阅读情境之中。这些节目既有内容形式的创新,也有单向传播到多向传播的进阶。

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有成长性的节目如《朗读者》,该节目自2017年开播到第三季,不断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尤其在第三季让小小的一平方米朗读亭成为交流经验的场所,从单向传播转换为双向互动,让观众能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近年来,更引人关注的读书类节目则是把演播室搬到了自然山水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在岛屿读书》,在海南分界洲岛开设一间公益“岛屿书屋”,节目互动中一方面畅谈写书人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多维度地呈现读书感悟,带观众在椰风海韵中开启一场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将场景放置于黑龙江伊春广袤自然空间中的《一起读书吧》创新点也在于此,该节目以“阅山水,悦心灵”为出发点,在小兴安岭的青山绿水间打造一座“森林书屋”,游湖泛舟、白桦林间漫步、草地上阅读……嘉宾们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畅谈阅读,让观众在清新脱俗的视听感受中享受阅读。

这些读书类节目里,“书屋+露天+活动体验”的全景沉浸式阅读,既具有影像表达上的“艺术性”,又具有阅读空间和书目空间交叉的“在场性”,后加以融媒推广,实现了读书类综艺节目的成功“破圈”。

广播:潜移默化 以“声”动人

广播作为以声音为介质的传统主流媒体,在全民阅读的宣传、推广、推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推动全民阅读过程中,广播以“声”动人的声音优势凸显而出,在全民阅读生态构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以资讯、知识、文化为内容方向,聚力打造知识类音频产品“百科全书”。2024年世界读书日,云听联合全国部分广播电台的读书类节目和主持人,共同发起全民阅读倡议,鼓励听众参与,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

在广播节目方面,较为经典的读书类节目也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求新。如北京广播电视台历史悠久的直播访谈类读书节目《读书俱乐部》为了增加节目的可听性,主持人在节目中融合了访谈、录音采访、精彩片段欣赏等多种语音形式,并结合市场变化联合相关单位,设立了独具特色的“读书排行榜”,让听众第一时间直观了解到书市动态;扬州广播电视台江都频率《车外有星光》节目则增加更多听众自己的声音元素,把“我读你听”模式转换为“大家来读”模式,面向广大听众征集节目中的“朗读者”,这极大激发了全民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报业:整合资源 联动传播

推动全民阅读需要全社会参与,这其中报业媒体及其新媒体在构建全民阅读生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不仅是宣传全民阅读的媒介渠道,自身也是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积极探索将全民阅读从传统阅读、大众阅读、单一阅读向更加主动、更加精准、更加时尚的个性阅读、定制阅读、综合阅读转型。

具体来看,近年来报业媒体及其新媒体融合新成果、创新传播新手段,极大丰富了全民阅读的现实路径。如《光明日报》精耕阅读引领与图书评价,在报纸开设“光明书榜”“光明悦读”两个书评周刊,在所办新媒体光明网开辟“光明悦读”频道;《北京晚报》推出“行走的阅读”等融媒产品,并以阅读推广人为核心,将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多端分发、精准投放。

同时,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的行业媒体也在不断前行,通过其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将全民阅读的服务网越织越密。这其中典型代表如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牵头,于2014年发起的“书香中国万里行”大型巡回采访活动。活动至今10年来,先后走进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苏州等50余个城市和地区。从文化名家的经典推介,到读书励志人物的榜样引领,再到书香城市建设的典型示范,都得以生动、全面地展现与传播。

整合资源,联动传播,在媒体聚合力量的引领和带动下,书香渐渐飘向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城市、偏远山区扩展延伸,惠及基层群众范围日益扩大,在全社会更好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