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如何提升业务技能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日期:2024-06-07

随着新闻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形式更加丰富,要求更加多元,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传播技术变革和媒介新格局相互交织,对新闻记者践行“四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要不断拓宽职业思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掌握全媒体时代特征,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强化数字技术与应用能力,树立全媒体工作意识,以适应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变化。

与时俱进 掌握全媒体时代特征

身处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要与时俱进,首先要做的就是明晰、掌握全媒体时代特征。

在新技术赋能下,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流程不断重构,新闻的创作手段、传播方式,以及所处的媒介生态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改变。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仅仅要熟悉新闻传播的形式,更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能力素养。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媒体的内涵进行了精准的阐释,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要求新闻记者在“全程媒体”布局的引领下,积极跟踪新闻传播的整个链路,将新闻策采编发以及受众反馈、意见整理等整个流程重组,在全息技术的“加持”之下,将新闻内容承载的载体除单一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外,同时开通音视频、H5、VR、AR等媒介广泛传播,多管齐下,“一鱼多吃”;在“全员媒体”的带动下,“人人都有麦克风”,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可能利用平台去发布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全效媒体”的赋能下,新闻记者可以及时、精准了解到其所创作的新闻作品传播效果。

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各家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纷纷积极探索,打造出一批批精品报道。举例来讲,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日报》视听团队推出一系列两会报道,全媒体呈现了两会精彩瞬间和代表委员真知灼见。例如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当天,《光明日报》视听团队第一时间推出原创微视频作品《听春之声》,作品以“春天”为背景、以自然的声音和人民的声音为切口,回顾近年来祖国在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作品通过选取“春天”与“声音”两个意象,将春天自然的美好之声与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声紧密结合,巧妙融合“视”与“听”,凸显出春天蓬勃向上的深层内核。

深耕“四力” 提升综合业务素质

“四力”始终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力”,也是新闻记者需要不断丰富学习的必修课。显而易见的是,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战,不断丰富着“四力”的内涵。

如今,各种媒体软件和社交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媒介,各种新闻资讯无处不在。因此,全媒体记者在践行“四力”过程中,在应对各类信息和海量数据时,还应更加注意提升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解读能力、观察能力。要做到即使“乱花渐欲迷人眼”,仍要有“拨云见日”的功力,独立思考后,把真实有效的新闻准确传递给读者。

具体而言,提升信息鉴别能力,需要记者能够有效地筛选和分析信息,敏锐把握新闻事件,在新闻报道中深刻分析各种新闻的成因,认清事实,揭示事实。提升信息解读能力,就是要求新闻记者要时刻保持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并在短时间内提取关键词,传递给读者。同时新闻记者要掌握一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将受众偏好分级、分层,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整报道方案和传播方式。提升信息观察力,这意味着新闻记者不仅能敏锐捕捉关键信息,同时还要关注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这是新闻记者区别于普通大众的看家本领,要对新闻情景全面了解分析,从而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准确性。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的新媒体转型是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保持新闻行业的活力和创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对记者尤其是传统媒体新闻记者而言,难度和挑战相对更大。毋庸置疑,传统媒体新闻记者擅长深度调查和采写报道,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资源,因此在转型过程中,传统媒体新闻记者除了进一步加强上述业务能力,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深入的采访和研究,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洞察力;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自己的报道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将创作的优质内容与新媒体平台相互补充。

举例来说,如湖北日报《“一带一路”行·一线踏访》全媒体系列主题报道,就是在全媒体语境下践行“四力”,从而提升高度、广度、深度、速度、温度的作品。该系列主题报道中,《湖北日报》的新闻记者重点克服了三大难题。一是在前期准备阶段,因“一带一路”报道的特殊性,很多采访需要两名翻译人员接力翻译才能完成,因此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对背景资料、采访提纲等做足充分功课。二是在采访进行时,为积累音视频素材,记者对每一位接受采访的中外人员都进行全媒体采访,“笔记+音视频+记者出镜”成为采访标配。三是采访全过程对于记者适应能力的考验,记者与项目部工作人员同吃同住,融入他们的生活,充分理解湖北建设者在国外的不易。

新益求新 强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新闻采编专业技能,同时需要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现场直播、音视频创作等多方面、多专业的新媒体技术能力和知识。新益求新,将学习掌握强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贯穿在整个新闻链路的各个流程。

从ChatGPT到Sora,一系列摆在眼前极具代表性的全媒体时代产物,使得新闻记者不得不强化对新闻专业意识进行再思考。一方面,AIGC技术为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新闻记者可以利用如Sora快速生成新闻报道或解释性视频;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AIGC技术对新闻专业领域的介入越来越深。业内人士不禁思索,在生成式AI浪潮下,新闻记者的职业会受到怎样的冲击?面对接踵而至的新技术,一类态度是恐惧,另一类态度是傲慢,后一类态度比前一类态度更让人担心。在笔者看来,人工智能在传媒业得到广泛应用是一个趋势,主流媒体新闻记者应当积极拥抱,主动学习。

一是在采访前期准备阶段,新闻记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工具,迅速了解和收集背景信息,快速准确地评估信息的价值和可靠性,高速有效形成采访提纲,为后期采访做足准备,有效提高采访效率和质量。

二是在新闻报道内容呈现方面,除体现在纸质版的传统文字报道外,新闻记者采访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手机、录音笔、云台等移动设备,对新闻事件或采访对象的精彩讲述进行及时的现场直播、视频报道、音频访谈等,与文字的深度报道相辅相成,博采众长,综合利用媒介资源,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提升报道合力,极大地丰富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形成媒体间的联动效应。

三是通过新技术实现更大程度的交互性。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新闻记者可以引导采访对象与受众进行互动。如在直播间进行采访,受众可以通过媒介平台在新闻报道下方进行评论、点赞、分享等操作,新闻记者作为访谈者便可现场调动嘉宾与线上线下观众进行互动,促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举例来说,全民阅读国家级品牌“红沙发”系列访谈中,通过对话管理者、写书人、卖书人、出版人、印刷人、读书人、企业人等,关注社会、行业热点,探究行业问题,用书香点亮梦想。更是通过线下访谈、线上直播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阅读魅力。访谈中,新闻记者也会和线上线下观众进行互动,及时将观众意见和问题反馈给访谈嘉宾,进一步增加观众参与性与互动性,实现访谈嘉宾与场内外观众双向交流与互动,提升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因而每场活动现场都挤满读者,线上讨论气氛热烈。

与此同时,新闻记者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加强阅读,不断掌握新技能、学习新知识,给自己“充电”,补充“养料”,从而跟上时代步伐,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