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度)》提出:
将技术应用、平台发展与报业全局发展有机衔接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日期:2024-09-10

9月2日,在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度)》的发布备受关注。

《报告》的发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楚新介绍,作为主流媒体,报业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理论传播、主题宣传、舆论引导传播主流价值,以内容优势、用户基础和细分策略探索内容创新方式。在智能技术驱动下,报业单位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方式完善自身的技术架构和运行体系,积极利用技术创新优化自有客户端建设,完善传播矩阵,拓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形态丰富传播方式,成立国际传播中心与平台、多措并举讲好中国故事。在深度融合中,报业单位的体制机制、人才建设与综合运营也成为关键环节。区域内协同、跨区域合作、“报业+广电”模式、工作室模式、全媒型人才与激励性考核、数字产业运营、智库服务拓展、社会治理创新等成为年度报业创新的典型特征。

报业发展稳中有进

2023年,全国报纸出版总体健康有序、稳中有进。

《报告》显示,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度报纸年度核验情况,全国2168家报纸出版单位共出版报纸2405种,较2022年减少55种。在报纸品类分布上,我国报业呈现出以党报为主体、各级各类报纸共同发展的报业格局,满足了多元化的用户需求,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从报纸出版经营的总体规模看,全国报纸印刷总量基本稳定,总收入与总支出保持基本平衡,利润总额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在具体收入比例构成中,报纸经营收入分为广告、发行、新媒体、政策补贴、投资收益等。其中,新媒体收入占比逐渐增加。2023年,全国报纸新媒体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新媒体继续成为拉动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23年,全国报纸新媒体年度利润总额为9.3亿元。

《报告》显示,新媒体收入已经成为当前报业创新发展中重要的盈利渠道。经营模式是报业单位在创新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的发展方向,报业单位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数字化趋势,开展多元化经营与全方位服务。

典型特征突出

2023年,在报纸数量、报纸品类、出版经营情况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全国报业不断尝试创新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创新发展特征。此外,社会发展的深度媒介化带来的是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行业结构调整,这在媒体行业体现得尤为突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自身的发展变革中不断嵌入社会,并赋能媒体,对传媒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辅助内容生产、驱动内容变革、改变结构布局,呈现出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技术逻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形态不断赋能报业单位融合升级。

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报业单位把移动优先放在首位,不断完善传播矩阵,持续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对自有客户端进行优化升级;加快适应网络发展新趋势,不断挖掘短视频与直播新兴业态资源,探索视听渠道、建设视听平台,通过视听方式搭建多元化的用户场景,积极占领互联网主阵地;我国报业单位在2023年还在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国际传播内容表达、成立国际传播中心等形式,探索国际传播新方式。

直面行业问题堵点

《报告》显示,在具体发展中,我国报业发展在内容生产、传播效果、技术应用、平台建设、组织架构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具体表现为:

一是优质内容供给不足,传播效力有待提升。相较于互联网平台海量化、个性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报业在内容数量、话语表达、传播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技术创新存在差距,平台建设效能不足。技术创新在我国报业系统内仍然存在浅表化等问题;不同级别不同类别报业单位在技术运用中也存在差距;报业单位数字平台的功能开发依然不够完备、用户运营策略不够健全、整体建设效能存在不足。

三是传统体制依然束缚,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尽管我国媒体融合已经从传媒行动转向了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与具体政策也在不断助推报业融合实践,但在真正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体制束缚、科层问题和固化思维。

针对这些问题与堵点,《报告》指出,在互联网平台的兴起、算法推荐模式的发展、人机交互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等这些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级各类报业单位要充分发挥自有数字平台的支撑作用,将平台建设成集内容、产品、服务、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全局性报业战略发展中枢,将技术应用、平台发展与报业全局发展有机衔接;积极调整战略方向与发展定位,在内部运营上,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一体化的组织体系,突出前端系统整合、后端分立协调的运营模式,实现生产部门、传播部门、运营部门、保障部门紧密协同、互为支撑的局面,不断提升报业单位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