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75年,是以“建设”为关键词的75年,同时也是筚路蓝缕的75年。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通过一个个从无到有的创造,强国之梦最终实现。媒体以“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主题,贴切又富有深意。在精心策划的专栏文章中,新闻媒体带领读者回望来路、走上寻访之路,用生动的人和事,回答了“何以强国”的问题。
何以强国,答案在来时之路上。
“老区行”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特色主题。9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井冈山乡亲幸福日子久久长》便是“老区行”主题的代表作品。记者走进如今的老区,用见闻式的报道,呈现了在中央大力支持老区发展的背景下,井冈山建起高科技农业博览园,开直播卖井冈蜜柚,40分钟卖6000箱的故事。文章不长,但因为记者深入现场,捕捉到了“开着嫩黄小花的黄瓜,沿着挂绳长得正欢”等富有生命力的细节,让报道现场感十足,令人读后对其中颇具画面感的细节记忆犹新。
《河北日报》的“老区行”走进了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同样是不长的文章,但亮点十足。“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记者选取了《西柏坡拥军小唱》中的歌词,来呈现老区人民浓烈质朴的拥军情谊,又用西柏坡红色故事“编外”讲解员闫上青的事迹,展现了老区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逐步过上好日子的喜悦之情。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回望了新中国是如何从这里走来的,又展现了老区的新生活,将丰富的报道内容融进了场景化的报道之中。
《大众日报》将回望来路与聚焦脚下路结合在一起,推出了“75年75件事·大众日报版面里的山东印记”策划,还推出了“老照片 新故事”主题报道,媒体人用AI技术为70多年前厉家寨黑白照片中的建设者们赋上色彩。记者如今又踏上同一片土地,用镜头记录下种植大樱桃、通上高铁后厉家寨人民红红火火的新生活。今昔对比中,展现了新中国建设者们的辛劳付出如何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生活基础的场景。
何以强国,答案在广袤大地上。
“何以强国”的答案,必定不在格子间里,而是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在一个个建设者的故事中。媒体人走在路上,下到基层,收获了一个个生动的奋进故事。
《南京晨报》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相信》,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故事,致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引导读者相信奋进人生的价值,学习先进人物的敬业精神和创新实践,文章故事性强,生动好读。
海南日报新媒体中心同样从小切口入手,与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宏大主题相呼应,推出“蹲点日记丨幸福照相馆·Story”系列报道,聚焦身边百姓的幸福故事,以记者蹲点的形式挖掘照片主角有滋有味的生活,用“视频+记者手记”等形式多维度述说蓬勃兴起的海南自贸港赋予人们的幸福。主题报道和媒体特色结合,通过照片讲述百姓生活故事,言之有物,生动鲜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推出的《青春合伙人》栏目邀请年轻人担任掌镜人,推出的大型UGC(用户生产内容)互动专题“新青年打卡新地标”,以青春视角、青春之姿、青春之声,带读者走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神州大地上建起的一座座新地标,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底气、活力和韧性。青春视角带来的独特体验,让读者直观领略当代年轻人如何看待祖国发展。
纵观媒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报道,媒体人践行“四力”,用一篇篇扎实的报道,拼接出“何以强国”的答案。作为祖国发展的见证人与记录者,相信媒体人会继续推出更多精彩报道,为阔步新征程的未来愿景,铺就华彩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