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输出优质内容的出版业,天然就带有与商业展览联合的基因。因为图书表达是平面的,而展览是立体的、现场的、多维的文化活动,它不但放大了精品内容,还让参观者在观看展览中得到了视觉冲击、情感抚慰、知识提升、内容强化等多重的体验。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经营多元化的逐渐扩大,各类出版业的跨界新闻不时让人们刮目。最近有媒体报道说,随着“看展式社交”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不但将看展作为一种社交货币,还成为都市崛起的文化生活的重要选项。在看展、逛展需求不断攀升的当下,出版机构办展日渐成风。
今年以来,除了人民美术出版社依托旗下人美美术馆,举办了多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展览和活动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洋洋兔童书等出版机构也纷纷举办面向大众的商业展览,涵盖了艺术、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对此,笔者感触颇多。因为中信出版集团旗下中信书店联合英国DK公司策划的“致·好奇心——DK50周年自然典藏百科展”北京站就在朝阳大悦城举办。笔者几次看到成群的小学生和家长出入此处,显然是研学团带来的客流。此外,还有不少喜欢新奇事物的年轻人进入参观。尽管票价不菲,但是因为是在朝阳大悦城的空地搭建起的展馆,出入很方便,既能看展又能买到相关的文创品,参观者还是乐于买单的。
那么,出版机构涉足大众的商业展览,是否有必要并有利润空间呢?这里不妨回望一下今年上半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自营业务板块天猫组策划的“虚构集——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展”。为期30天的展览,共接待观众61807人次,展览带动该社自营天猫官方旗舰店增粉近1.4万人,展期内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8.83%。这个展览之所以引起年轻人的关注,还是因为接地气、形式新颖的表达,契合了年轻观众的精神需求。
此外,人文社的“正子公也三国、水浒绘画艺术大展”门票销售也取得不错成绩,开展一周左右,北京场展览上的周边产品和版画销售便有几万元收入,开展不到两周,各项收入便已覆盖成本。
正如很多人看到的,图书是一种印刷品形式的表达,当读者有了更多的精神诉求时,有了展览,就让以往单一出版的内容可视化、立体化、多元化,让图书有了多种形式的呈现。
不同于图书出版,商业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文化场域。优秀的展览不但会为所在地带来全新的文化气象,还会成为一种文化思潮、文化流行的元素表达。作为输出优质内容的出版业,天然就带有与商业展览联合的基因。因为图书表达是平面的,而展览是立体的、现场的、多维的文化活动,它不但放大了精品内容,还让参观者在观看展览中得到了视觉冲击、情感抚慰、知识提升、内容强化等多重的体验。
出版机构办商业展览,是一次有益的文化跨界。不但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还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回报,让作品的商业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当然,出版机构策划展览也不是无的放矢,都是围绕着各自过硬的产品,进行全新的价值再造和内容提升。最终会以周边效应带动该产品的热销。由此,出版人也完成了由内容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
笔者一直以为,图书出版也是一种文化服务,把优质的精神产品推送给读者,就要做好相关的服务。要让图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图书本身,就必须以多种形式放大其价值光环。无论是采取出版+影视、出版+培训、出版+餐饮,还是出版+文创、出版+展览,都是更深层次的精准服务。近年来,无论是博洛尼亚插画展、安徒生主题展,还是国际绘本展、各种艺术展,众多的出版机构在商业展览这个崭新领域频繁发力,获得了不少业绩和运营经验。有的美术出版社还为此成立了艺术有限公司,专做艺术展览。可以说,商业会展不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给出版方带来了影响力、美誉度和出版资源。如借助举办多年的博洛尼亚插画展,其主办机构的蒲公英童书馆在相关领域的品牌形象迅速得到传播和强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由此可见,在出版业转型升级之际,对那些拥有大量优质内容的出版机构来说,涉足定位精准的商业展览,是延伸优质IP产业链的有效途径。虽然是一次跨界,但是只要找对方法和路径,也一样会拓展出版业的产业空间,对社会带来积极的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