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将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再次推到风口浪尖。
作为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出版物编校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全行业高度重视的工作。不过,尽管如此,近年来的出版物编校问题还是不时亮出红灯。据媒体报道,2024年以来,一些专给图书挑错的微信公众号引起业界关注。比如“小张咬文嚼字”经常发布文章纠正某种图书或某家媒体、报刊中出现的文字错误;“绝版好书”以推荐绝版书籍为初衷,经常“晒出”某家出版社、某种图书出现的差错。
从这个新闻可以看出,除了国家主管部门在每年抓出版物编校质量监管不动摇之外,一些关注出版业发展的读者也在自发地用新媒体监督出版物的编校问题。
读者介入出版物编校质量监督,并不是今天才有。早些年,读者对出版物的质量反馈是通过给出版机构写信、电话来完成的。尤其是一些出版机构举办的每年一次的读者日,读者会针对出版物质量与编校人员面对面交流。然而,这些反馈手段都有一定的时效滞后性,不能让出版物的编校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
新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给出版物挑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出版物出现的质量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相关出版机构完善编校质量审查工作。
当然,鉴于新媒体的传播广泛性,某些挑错无疑会构成网上热议的话题。对此,出版机构能否快速应对舆情,迅速整改出版物问题,考验着出版机构的应变能力。
从媒体披露的近几年国家“出版物质量管理专项年”活动抽查情况来看,每年公布的抽查图书数量,除2020年较少外,其余均为300多种。而就是这每年抽查的300多种,编校质量也并不尽如人意。应当看到,国家主管部门在出版物质量监管年的抽查,同每年出版20万种新书的庞大数量相比只占极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出版物的质量需要出版机构自查和广大读者的日常监督。
应当看到,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本书,从选题创意到最后送达读者手中,有多达数十道工序和流程,出版机构优化管理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从组稿到录入排版、到印制均有相应的质量考核机制来保障,才能让整个系统不在任何一个小环节上掉链子。在质量监管上应舍得投入,无论是质量检查部门的设立,还是监管人员的配备,抑或是校对人员素质的提升,都应引起出版机构的高度重视。
如今,一些为出版物挑错的新媒体引发读者和业内的关注,是一件好事,也是时代的进步。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提升出版物编校质量除了出版机构优化管理外,还需要走新的群众路线,还需要依靠新技术、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