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城市党媒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探析
——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城市超人”守护计划为例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日期:2025-04-01

在万物皆媒、万物互联、媒体深融的当下,城市党媒不应仅仅局限于信息传播的角色,更应主动担当作为,发挥独特优势,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凝聚治理合力的重要力量。这既是地方党媒在新时代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实现自身转型创新的迫切需要。

2024年7月以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携手宁波市总工会推出“城市超人”守护计划媒体行动,把视角对准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户外劳动者,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暖意,让他们感受到宁波的城市温度。这场媒体行动“破圈”传播,不仅登陆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等诸多主流媒体,还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点赞肯定。

一、媒体引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组织化动员:资源整合与平台构建

治理枢纽作用。在基层治理中,资源的分散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一直是难点。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工会等社会力量构建“1+N”协作网络,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物理层面,依托206个工会驿站、641个甬爱E家公益服务中心以及100余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了紧密的户外劳动者服务圈。这些服务场所分布广泛,深入城市各个角落,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休憩、学习、交流的空间,成为连接党媒与群众的重要纽带。从实际效果来看,一位外卖骑手表示,工会驿站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有了可以“喘口气”的地方,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在数字层面,“甬派”客户端的运用是一大创新。通过新媒体即时互动特点和大数据智能匹配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对接。例如,当有户外劳动者在客户端提出需要防暑降温物资时,平台能迅速将这一需求传递给附近的工会驿站,进行采购解决。在资源整合上,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发挥媒体的影响力,成功撬动800多家爱心企业捐赠物资。这些物资涵盖了生活必需品、劳动防护用品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资源保障能力。

制度化运行机制。为确保关爱行动的长效性和规范性,建立了四季守护体系。对“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行动进行标准化设计,明确活动的时间、内容、流程等。例如,“夏送清凉”活动在高温季节准时开展,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饮用水、防暑药品等物资。同时,通过分析4万志愿者的服务数据,实时掌握服务情况。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了服务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二)情感化传播:叙事重构与参与激活

符号升维策略。“城市超人”守护计划将外卖骑手等户外劳动者建构为“城市超人”这一劳动偶像,赋予他们城市守护者的崇高形象。通过《烈日下的坚守》《风雨中的奔波》等300余篇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现户外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这些报道通过“甬派”客户端、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形成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全网阅读量破亿,引发了社会对户外劳动者的广泛关注和尊重。

轻量化参与设计。为了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开展了“微心愿”征集活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户外劳动者的心愿。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认领心愿并帮助实现。截至目前,已实现3000余个精准帮扶,让户外劳动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城市超人”守护计划的“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活动,在“甬派”客户端直播及报道,累计吸引超过500万网友互动交流,网友们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表达对户外劳动者的关心和祝福,形成了全民关心关爱户外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在可持续发展设计上,工会安排年度300万元预算投入,这体现了工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和支持。工会资金的注入,为“城市超人”守护计划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切实使工会驿站成为户外劳动者常态化服务阵地,定期更新物资、优化服务。爱心企业与志愿者也建立起长期帮扶机制,根据实际需求不定期捐赠物资、开展志愿服务。这种长期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保障了户外劳动者能够持续得到关心和帮助,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化发展。

二、以文化人:塑造社会治理价值认同

(一)移民文化的现代转译

历史基因激活。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具有深厚的包容传统。这一历史基因在“城市超人”守护计划中被充分挖掘和转化。在温暖礼包中融入汤圆等宁波特色地域符号,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物品,不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文化的传递。新市民在收到礼包时,能够感受到宁波的地域文化,从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身份认同建构。通过“城市超人”守护计划,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户外劳动者逐渐认同“新宁波人”身份。他们不仅在物质上得到帮助,在精神上也感受到了尊重和关爱。越来越多的户外劳动者化身“移动探头”,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他们在配送过程中,发现城市基础设施损坏、环境卫生问题等,会及时通过平台反馈给相关部门。这种爱心回流,促进了新老市民的融合,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

(二)关爱文化的仪式建构

周期性文化仪式。春节前后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些宁波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超人”守护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在元宵节的工会驿站,给返工的户外劳动者提供热气腾腾的汤圆,这些活动就像周期性的文化仪式,逐渐增强“新宁波人”对宁波关爱文化的认同感。

道德景观营造。宁波是一座以“爱心”闻名的城市。从为青海来甬就医女教师6天内捐得62万元医疗费的2300名宁波市民,到连续26年向慈善总会匿名捐款累计高达1686万元的“顺其自然”……这些故事,让宁波一次次登上全网热搜榜,也使人们看到这座城市基因里浓重的“关爱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孕育出的温和温暖的城市气质。这次“城市超人”守护计划实施期间,“棉鞋奶奶”李文清再次把亲手编织的90双棉鞋送给“城市超人”。“棉鞋奶奶”事迹,通过“甬派”客户端等媒体报道,引来更多市民的“爱心潮”。

(三)治理文化的双向渗透

价值传导机制。“甬工骑士”志愿服务队由88名受助者转化而来,他们从接受关爱到主动奉献,实现了价值的双向传导。这些曾经的受助者,在感受到社会关爱后,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壮大的“甬工骑士”志愿服务队,正常态化开展“能量后备箱”等随手志愿服务,在服务其他“城市超人”的同时,积极为基层社会治理出力。例如,他们利用自己熟悉城市道路、了解市民需求的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这种价值传导机制,不仅增强了户外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治理效能。“城市超人”守护计划执行过程中,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为宁波蝉联“幸福感城市”助力。这充分展示了文化治理在提升城市形象和社会凝聚力方面的显著效能。通过该计划,宁波的城市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来到宁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活动启示:媒体参与治理的实现路径

机制构建路径。面对资源碎片化的问题,党媒凭借自身的公信力,整合工会、企业、社区、市民等多元主体。党媒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者,而是成为资源整合者与平台搭建者。构建党媒主导的“五方联动”模型,明确各方职责和分工。工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社区负责具体实施和服务,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则安排“周周说”融媒体工作室执行“城市超人”守护计划,通过专业团队的运作,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这一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

文化驱动路径。利用文化符号消解群体隔阂,是“城市超人”守护计划的重要经验。通过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运用地域符号、文化仪式等,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媒体+文化+治理”标准化方案,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通过情感动员策略,以城市文化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市民。例如,在“城市超人”守护计划的报道中,融入城市的历史故事、人文精神,让市民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受到文化的熏陶,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价值认同感。

生态培育路径。为解决可持续发展困境,设计生态化运营机制。整合工会、企业、社区、市民等多方资源,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专业团队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培养市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生态化运营机制,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的持续推进,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作者朱宇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龚哲明系宁波日报报网政法社会新闻部主任记者,周琼系“周周说”融媒体工作室主理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