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在凤凰作者年会现场,首批“凤凰名编辑工作室”授牌成立。汪意云工作室是此次授牌的5个名编辑工作室之一。汪意云从事图书编辑工作30余年,策划社科原创图书的能力突出,责编的图书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和各级出版基金资助。她似乎自带“数据魔力”,是专家学者的首选编辑,一大批人文社科领域领军人物是她的忠实作者。汪意云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数据力”的加持下,策划了系列优质图书,培养了多位优秀青年编辑,工作室在为期3年的考核中获得优秀。
名编辑的数据魔力究竟为何?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首批名编辑,包括汪意云,他们在实际的出版工作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把握数据的能力,这与他们在出版行业浸淫多年不无关系,他们已经摆脱了信息技术层面的数据链的束缚,充当的是出版全链条上的信息汇总与分发节点。由此可见,促进社科出版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编辑工作与新技术、新工具、新渠道相结合,更追求在此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身份的突破,即成为读者和作者信得过的“中间人”,这样才能使编辑工作具有“数据力”。
在以名编辑“数据力”为引擎推动新编辑培养与形成社科出版新质生产力方面,汪意云工作室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是传承,打造新编辑“数据力”,不断提高团队选题策划能力与服务作者基本功。其一,汪意云工作室的编辑,基本做到了:每人每年精读一本出版工作方面的专著,策划一本站在学术前沿的图书,发表一篇书评或者编辑手记,拜访一次主编或者重要作者。日积月累,该工作室推出的图书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都有了质的提升。其二,通过名编辑的“数据力”,让大数据成为工作室年轻编辑选题策划的“富矿”。工作室充分利用名编辑的信息甄别能力,合理结合新技术来优化选题策划、文稿审校等出版流程,确保年轻编辑“数据力”的形成以及优秀图书的持续推出。例如,《道德情感现象学》一书,在策划时就敏锐把握了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和相关内容,在作者来稿中一眼发现其价值,将其纳入“纯粹哲学丛书”,最终该书得到了读者一致好评,并获得“华东图书奖”二等奖。此外,《马克思哲学要义》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式现代化论纲》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等等。
其次是坚持,围绕名编辑“数据力”,开发系列产品,锻炼编辑队伍。一是围绕工作室社科主题,多点开花。工作室引导年轻编辑深挖古今中外哲学资源,充分探讨文明的起源、哲学的未来、对时间的思考、对善恶的持续关注以及对真理的溯源与甄别等问题,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等一系列优质图书品牌。二是持续深耕,传递作者资源,形成品牌效应。工作室借助汪意云与知名学者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年轻成员趁势介入,传承名编辑作者资源,保证“数据力”的连续性。例如,我国著名哲学家赵敦华教授因与汪意云多年以来的良好合作,近年将自己的多本重要著作委托给该工作室出版,并最终推出了《马克思哲学要义》、《中世纪哲学长编》、“赵敦华著作集”等优质图书。该工作室还鼓励团队成员深入挖掘既有选题的价值。例如,选择叶秀山、黄裕生等知名学者的重磅著作,再版推出,满足了广大读者的要求。三是推动丛书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拓宽队伍学术视野。汪意云工作室鼓励年轻编辑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提升了工作室众多图书的品牌效应。如《哲学的希望》《西去东来》等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入选“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将图书版权输出到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
最后是创新,汪意云工作室创新应用名编辑“数据力”,立足学术、借力技术,推动社科出版转型升级,助力新编辑快速成长。一是争取出版社层面的支持,立足学术。汪意云工作室得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将大部分图书纳入社控选题,工作室的新编辑可以心无旁骛,从编辑、校对与服务作者起步,这有利于年轻编辑立足学术,形成社科出版“数据力”。二是在做好常规出版的同时,积极引入营销新技术,引导年轻编辑对图书进行深加工、再加工,增强内容的互动性和可读性,提升营销效果。三是主动拥抱出版领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团队“数据力”。工作室高度重视新技术对出版业尤其是社科图书出版的影响,包括市场分析、内容生产与筛选以及营销推广等等,推动新技术的创新式应用,打造众多精美高质图书,形成新一代名编辑团队雏形。
(作者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