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视点

以书展报道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日期:2025-04-07

核心阅读

当下,书业展会于一地而言,是其涵养精神文明、打造城市品牌的窗口;于出版发行单位而言,则是其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与认知度的平台。

在书业展会主题出版报道中,我们需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发展大局大势同频共振,及时聚焦并深入报道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时间节点紧密相连的主题图书。这要求记者能够准确捕捉时代脉搏,写出有思想、有高度、有故事的报道。


随着出版业内涵的延展与市场、渠道的变化,书业展会作为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文化盛会,其重点功能也在发生改变——越来越成为检验一地全民阅读推广成效的窗口,发挥着超越一个行业的影响力,成为聚焦时代主题、反映民众所需的综合性文化活动。

书业展会报道作为展会的重要传播纽带,肩负着展示出版丰硕成果、引领阅读新风尚、促进业界深入交流、探寻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等多重使命。

作为行业报记者,如何以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把书展报道做深做活?笔者以多年参加书业展会的采访报道经历为基础,略述自己的思考。

突出主题出版,重视价值导向

当下,书业展会于一地而言,是其涵养精神文明、打造城市品牌的窗口;于出版发行单位而言,则是其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与认知度的平台。并且,书业展会发挥着主题出版传播平台的功能。做好书业展会主题出版报道,重在体现导向性与价值取向。

紧跟时代脉搏,聚焦发展大局。在书业展会主题出版报道中,我们需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发展大局大势同频共振,及时聚焦并深入报道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时间节点紧密相连的主题图书。这要求记者能够准确捕捉时代脉搏,写出有思想、有高度、有故事的报道。如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以“书香致敬百年路,阅读追梦新征程”为主题,在全省主分展场同步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出版物联展”,笔者置身书展现场采访时,听红色故事演讲、看红色主题图书、观“邮票上的党史”展览……写出《看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上的“三种书”——红色阅读风景,最动人!》一文,以“这里有党员的‘初心书’”“这里有孩子的‘底色书’”“这里有‘老苏州’的‘励志书’”为切入点,讲述书展这道最美的红色阅读风景,让读者深刻感悟百年征程。

挖掘报道内涵,提升报道价值。做好书业展会主题出版报道,要从展会的展场设计、举办的相关活动等细节入手,挖掘报道内涵,提升报道价值。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当年的上海书展在主会场入口处的序馆,设置了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的专业摆台,把中心展位留给主题出版,凸显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信念,结合《初心:优秀共产党人入党前后的故事》《国家相册》等主题图书吸引读者,笔者写出《2019上海书展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彰显主流价值 弘扬时代精神》一文,抓住越来越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从上海书展走向大众这一视角进行报道,提升报道的高度。

确保权威准确,增强报道公信力。书业展会主题出版报道关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等核心议题,因此,确保报道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在撰写报道时,必须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事实进行细致核对,以确保报道的无懈可击。同时,尽可能引用权威专家与学者的观点进行佐证,为报道增加权威信源。这种严谨细致的态度,不仅有助于提升报道的公信力,更能赢得读者的信任与认同。针对火热的展会经济,笔者写出《“书展日历”新岁上新,我们能get到什么呢》,对2023年举办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江苏书展、上海书展等书展的成果、发展历程进行了盘点,并结合笔者的采访报道经验分析了书展未来发展的六大方向,发挥媒体的引领作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宏观微观结合,增强书展势能

宏观视角聚焦展会特色。在书业展会报道中,深入探究展会本身及参展单位的背景与特色是奠定报道基调的关键。这要求记者需全面把握展会的历史沿革、参展单位的重点图书及活动等,揭示展会的文化底蕴、独特价值、市场及受众定位。一直以来,江苏书展以“阅读的盛会 读者的节日”为整体定位,服务读者、服务阅读是江苏书展的宗旨。对此,笔者的报道除了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外,也从宏观视角剖析书展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关联。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上,笔者从宏观视角把握,写出《充满活力的江苏 内心爱书的读者》等文章,展现江苏多年来深耕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全民阅读倡导等工作成果,有效提升了报道的深度与厚度。

微观视角展现鲜活现场。书业展会是一个充满活力与互动的场所,在报道时,应着重于现场的细致观察与积极互动,通过栩栩如生的报道与鲜活的现场照片,充分展现展会的热烈氛围及参展单位的精彩瞬间。同时,与参展商、读者、名家及记者同行等进行深入交流,捕捉他们的真实想法与切身感受,为报道融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与深度。这种对现场感与互动性的强化,将极大提升报道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促使读者更加关注并积极参与书业展会。如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上,笔者专访作家丁捷,采写《作家丁捷:书展是检验全民阅读成效的窗口》,通过他的感受讲述江苏书展呈现的新变化,即“科学化、优质化、有序化”。此外,在采访中,笔者还发掘出《新华日报》记者冯圆芳和江苏书展读者金伏英的每年书展之约这条报道线索,写成《记者冯圆芳和金伏英奶奶的书展之约》一文,得到读者好评。

研究产业趋势,把脉发展方向

紧跟发展趋势,洞悉行业前沿。通过积极参与各类书业展会以及其间举办的行业论坛等,记者能够近距离感受出版发行产业的最新脉动,从中一窥行业发展高质量成果与未来走向等。这需要记者有对行业政策导向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的突破等相关信息及知识的储备积累,才能体现在相关报道中。如第十届江苏书展实现了“云逛展、云阅读、云购书、云互动”,为行业发展“云加速”,更为5G时代书香中国建设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针对此,笔者采写《第十届江苏书展首次打造“移动书展”,5天展期内全网总观看量破亿——一片“云”托起文化消费新常态》,讲述江苏书展开启“云上见”新模式,取得“一次直播,百万人次观看”,依托APP阅读分享“不落幕”等亮眼成绩。

高质量发展是当下行业的核心使命与追求,在报道中,记者要深入发掘那些彰显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案例与经验分享,为行业读者奉上一份可资借鉴、可予复制的实战指南。如针对近年来出版学科人才建设这一行业热点话题,在2024天府书展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出版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出版政产学研用各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笔者在带队报道天府书展时,与团队从“融合背景下生产关系需升级”“加快建设数智化时代出版新生态”等角度,一起推出《推动构建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新格局》《新华文轩:搭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等报道,通过综述、个案等多种组合报道形式,增强报道的实用价值与指导意义,为读者带来有益的参考。

展示行业精品,提振发展信心。一场书业展会的品牌及市场影响力、对行业的号召力,体现在重点、大部头新书发布、重点品牌活动、逛展人群人次等“硬核”数据方面。在报道中,记者要对上述核心要素予以涉及。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2024上海书展首发,笔者采写《“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1000种上新,选题仍将持续》一文,并以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的“我们把近年来最重头的一个首发式放在了上海书展”这句话作开头,令读者深切感受到上海书展的重要性。

拓展深度广度,提升行业认知。撰写书业展会高质量发展报道,需从多维度、多层面展开深入剖析与探讨,确保读者通过文章、透过展会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价值,通过书业展会这面“镜子”构建出一幅全面、系统的行业画卷。如笔者在对“超活力、聚人气、够热度”的第十三届江苏书展进行总结报道时,从“好书与读者的双向奔赴”“好书与生活的相拥相伴”“好书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三个维度来剖析新时代书展的意义和价值——书展,在这个时代已不仅仅是一个展销书籍的展会,更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场,写出《书展,已不止于书展——从第十三届江苏书展看书业展会之变》一文。通过这篇报道,展现当下书展正以丰硕的成果、有力的数字证明着书业的价值、阅读的价值和书展的价值——以书为媒,不止于展,跨界“破圈”,串联行业上下游,这才是新时代书展的未来方向。

新时代,书业展会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行业报记者要不断探究与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展会报道机制和经验,精益求精地做好书业展会报道,以更加卓越的服务助力产业蓬勃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