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超”引发全民瞩目的同时,“书超”也不甘示弱。
第十五届江苏书展组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3日—7日举办的本届书展实现销售25602万元,较上届增加365万元。其中,苏州展场零售1043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5天入馆客流达12.6万人次;全省实体书店零售3785万元;江苏书展APP等线上销售和直播带货共10478万元,馆配团购10296万元。
多个创下历史新高的销售数据,再次彰显了“以读者为中心”办展理念的生命力。
“‘苏超’很热,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众文化。这一点和我的写作状态高度相符,也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大众文艺的创作导向高度相符,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正如“外卖诗人”王计兵所说,文艺创作要面向大众,阅读也应当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游陈华带着一位从上海来的游客专门来看书展,并且根据她的专业推荐了一些书籍,逛“书超”成为游客苏州旅途的一站。
一位江苏出版人告诉记者:“我们江苏书展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江苏!”多在展场逛逛,这种感受确实明显。近年来,专门来逛江苏书展的外地读者持续攀升,今年“凤凰新华研学”携新疆克州书香之旅研学团的孩子们来到书展现场,并与作家祁智、沈石溪展开互动交流。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江苏书展在其中所能发挥的文化协同效用将会愈加凸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说。
“不止于书”的江苏书展,今年更是努力向“大文化”方向迈出步伐,让书展变身“文化卖场”——买书、买吃、买喝、买文创,实现书展一站式购买服务。
从“阅读”方面,本届江苏书展的图书首发效应明显,张新科《铁语》、黄卫《解锁桥梁建造密码》、莫砺锋《白居易十讲》、苏童《好天气》、章剑华《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丁捷《时间投下的诱饵》等都选择在此首发;图书品牌概念进一步强化,通透的开放式展陈设计,让所有图书品牌一目了然,江苏书展读者认出版社、认图书品牌,他们买书更看重图书品相和品质。15届江苏书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从未缺席,而且每届都携新作前来,她直言,“只要继续办下去,我会一直做江苏书展的‘热心人’,不断打破自己的参展记录!”
从“全民”方面,“苏超”的热度也传导到了江苏书展现场。本届书展提出“书超”这一概念,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体双拼场景,如设置的“‘文’有读城、‘武’有‘苏超’——‘文武双全’新江苏”专题展陈,一些相关文创周边产品吸引读者争相购买,同时带动“老字号”品牌获得更多年轻读者关注。来自淮安的球迷李先生感慨:“这种跨界融合让文化更接地气!”本届书展不仅搭“苏超”快车,更热捧小店经济,各种手工坊、工作室、文创馆荟萃,首次增设的“品质文化生活展区”“文化主理人长廊”也吸引了不少读者热情体验。
此外,江苏书展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作家曹文轩与同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的巴西插画家罗杰·米罗,波兰插画家伊娃娜·奇米勒斯卡同游江苏书展,被多名粉丝认出,书展现场秒变“追星现场”。
“感觉非常棒!”第一次来江苏书展的罗杰·米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江苏的文化气息很浓厚。
与罗杰·米罗感同身受的还有在苏州工作的意大利女孩Nomei,她说:“看到书展现场那么多热爱阅读的年轻人,真的很让人感动。”
吸引年轻人,就要拿出有吸引力的手段。走进江苏书展的VR沉浸阅读体验区,记者观察到,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不仅得益于文化的引力,更在于书展体验感与互动性的进一步增强。
在科普实验体验区,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吴姥姥不刷题·科学真好玩》新书发布会变成一场大型科学体验项目,“做实验”成为小读者们结交新朋友的社交方式;在《西游记》等经典文化IP推出的新场景阅读体验中,小读者戴上VR眼镜,就能化身孙悟空“穿越”进书本里降妖除魔。
“阅读是一种综合性体验。”江苏书展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书展正在诠释这种文化体验感。
无论是年过九旬的逛展老人,还是代同事买书的园林工人,覆盖全年龄、全职业的“书超”体现出这场阅读盛宴的大众属性,让阅读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的江苏书展,发挥出文化磁场的引力、文化卖场的活力以及文化试验场的创新力,让“书超”同样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呈现新时代阅读生活的无限可能。